文 / 聶永真( 書籍.唱片設計師.2010第21屆金曲獎最佳專輯包裝獎得主)
很久以前還在讀高中的時候,我常把CD 裡的回函認真填寫然後寄回唱片公司,接下來最期待的就是收到他們不定期回寄的刊物,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台灣滾石唱片自己發行贈送的《滾石雜誌》。
那時買唱片的動機,除了「歌手與音樂」的基本喜好外,每一張唱片裡用來包裝歌手專輯概念的好文案還有很新的平面設計(對當時來說),往往最具精神填充的附加價值,而《滾石雜誌》的內容也正是如此。
那時台灣最具知名度的唱片設計是李明道先生(Akibo)與日光王子工作室(王智弘vs. 蕭青陽),翻開《滾石雜誌》或當期唱片(約莫周華健「風雨無阻」、鄺美雲「容易受傷的女人」、王靖雯「迷」、「天空」之類的那段時間)可以概略窺見那時台灣較為流行的設計面貌:
比例拉長或壓扁的特黑體字、Photoshop 才出到3.0、手寫POP 跟變體字大肆被學藝股長愛用(泡沫紅茶店跟中國風題字抱枕多到吐)、勘亭流體被發明、名設計公司的作品清一色是東方文化風格類的海報、唱片印刷也還沒開始流行水性光。